首页 > 今日快讯 > 新闻 > 正文

一张图带你穿越民国时的自流井

2019-01-17 08:01:52

自流井区域是自贡的根,它的每一处遗址,每一处建筑都见证了这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。我们的祖先发现并开凿了自流井盐井群,而后才因盐业的发展设立了自贡市。

 

近来曹念所绘的《自流井老街图》中,将民国时期这一带的风貌描绘出来,这幅巨作背后隐藏了许多的故事,这些故事正是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,是属于这座城市的乡愁,它们被镌刻在老街的身后,情深意长,咏颂不绝。

 

这件作品于1月17日在《自流井史画·第二季》的展览中首次亮相,之后将长期陈列在自流井老街营销中心,与曾经润养他的土地休戚与共。这件作品中隐藏着哪些故事?就让自贡年轮带大家一睹为快吧!

 

▲曹念绘《自流井老街图》纸本设色,5米X2.5米

 

盐场与这座城的往事

 

关于自流井的由来,自贡年轮曾经发过一期专文《自流井到底是不是一口井》大家可以点击蓝色标题前往阅读。

 

 

 2015年,自流井老街

 

《自流井老街图》的高潮是路边井盐场。路边井的历史其实就是自流井老街的历史,具体的路边井位置在今天老街入口不远的地方,目前唯一留下的是一株巨大的老树。画家走访了很多老人,部分耄耋老人大致能知道模糊的位置,也能描述出当年的繁华。

 

 

后来大家在老街看到有铁轨的缆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产物,更早的方式是用蔑条加上滑钩上下运作,沉重的盐包下滑的同时带着已经卸装的空篓返回,图中就是描写的民国时期的风貌。

 

 

民国时期釜溪河边码放的盐包

 

码头盐工的工作很繁重,据老人们说当时这里的搬运工最多,但是老板对工人都是好的,因为希望能有好工人来为自己干活,所以很少听说有克扣工资,打骂工人的老板。因此图中画了许多艰苦劳作的搬运工、马帮、船帮,他们肩扛、板车拉、马骡子驼、手抬井井有条的将盐包运送出去,烧盐、库管、账房也是各司其职。在现场还有与工人商量相关工作的老板、盐商或者押镖的马帮人。

 

 

 民国时期的晒卤台

 

晒卤台在郭家坳盐场很多,最后保留的有三座,在今天的西山土地坡向郭家坳走的这一带,卤水通过巨大的草房坡体构建物,让卤水自然自上而下的流下,在阳光下形成盐晶体。

 

三座桥链接起釜溪河两岸

 

 

今天的笕杆桥,上面输送卤水的笕管后来换成了铁管

 

笕杆桥在釜溪河上游,因为自流井一带有大量的天然气(火井),大安盐场、贡井盐场的盐卤水也通过笕杆运输到火井沱这一带来烧盐。先辈把笕杆架桥过釜溪河,把河东的卤水运到河西来,现在依然还在高山井街道口到火井沱上游的河上。

 

 

今天的上桥只能看见古渡口,枯水期或许还能一窥上桥的背脊

 

上桥在自流井老街的盐运码头处,由石板架成,中间有木船链接。通航的时把木船摇开让出一条通道,没有航运又合拢起来成为人行桥,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。当时釜溪河一带的上桥、中桥、下桥,都是这样实用的桥。这一座桥的旧址如今还在,每到枯水季节,它会露出它的背脊。

 

 

今天的善后桥,依然具备通行能力

 

善后桥始建于1921年,1925年峻工。桥樑横跨自贡釜溪河,为整体石拱桥,桥长100米,桥宽16.8米,桥高7米,桥身有大小7个桥洞,还有12处“神龙怪兽”。整体以坚硬细致的青坨石为材料、石灰拌糯米浆为粘合剂修建而成,桥身稳固,近百年来一直是自贡人民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。

 

老街上的老生活

 

许多历史文献都提到自流井的双牌坊,上牌坊在山顶,下牌坊在山下,以前是一条老大路从两座牌坊下走过,如今下牌坊已经不存。

 

 

当时自流井著名的盐商曾被称作河东王、河西李。而河西李即李四友堂就在下牌坊处,今天已经人去楼空没有一点遗迹。画家找到一位90岁的老太太,靠老人记忆中的样子,画出了下牌坊及李家院子,画出来后老人家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,最终认可了如今画中的样子。

 

 

今天上牌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韵

 

而在双牌坊之间就是著名的海潮寺。海潮寺是海潮中学名字的来源,也就是自贡六中的前身。

 

 

没有太源井的晒醋,怎么能做出地道盐帮菜呢?

 

光大街历来是有酱、醋生产的,解放后也一直有酱醋在生产。按照居住在这里老人的说法,有盐就会有酱,而且他们还说起小时候去酱园偷酱的故事,且酱园老板不会打骂他们,不知如今这位善良的酱园老板是否有后人还居住在自贡?

 

 

影视剧中从事盐运的马帮形象

 

因为盐运的缘故,马帮常在这里往来,因而有了让马休息的马房。还就有了专门换马掌的马掌铺,而钉马掌需要打铁匠,也需要喂马人,马帮、商客、人力车、轿夫、剃头匠、吆马匠、打更匠、铁匠、石匠等数十种生活在市井里人物都聚集于此。

 

 

白铁匠虽然不起眼,白铁用品却是当年谁都离不了的

 

百匠中与大家都会发生关系的工种,是白铁匠。马帮、船帮、盐帮、商帮所有的工匠,都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:烧开水的炊壶,也就是白铁匠需要发挥作用之处了。“上水下河、走马过山,叮叮当当、白铁为王。”

 

 

旧时自贡民众吃米,主要靠人工碾谷,在米店后面常常有专门的碾坊,有碾坊也就有了打磨碾坊石磨的手工作坊。

 

 

民国时期的自流井没有宾馆,主要是栈房。是一种大众、客商都可以住的民间旅店,一般住、吃同步安排,栈房里打牌、喝茶的客商,日子过得很自在。

 

 

当年主要的医疗依靠中药房,包括看病门诊与生产膏药的药房等等。图中药房前面的广告、轿夫、三轮车夫、看病的各种人,上百人围绕医院转,成为画面中一处小聚集。

 

 

民国时期有大量的当铺存在,专门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,以物换钱,虽说中间利润颇丰,但在光大街老街坊口中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。

 

 

民国时期街头的小吃铺子

 

自贡的吃食历来丰富,抄手、烧腊、羊肉汤……到处都是,大都是普通市民消费得起的地方。

 

 

民国时期,西洋货也开始出现在自流井街道上。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常用洋号、洋鼓、响器及小广播来做宣传,新奇的营销手段吸引了不少围观人群。

 

《自流井老街图》

描绘的是民国时期

自流井一带

小人物的生存与生活

没有波澜壮阔

没有风起云涌

他们艰苦勤劳

在平平凡凡地日子里

走完人生之路

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建立者

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底色

用我的画笔

唤起百姓的记忆

“唤起乡愁,见证发展”

是我创作这样作品的初衷


——曹念

 

 

绘画|曹念

研究、文字|曹念、曹筝琪娜

编辑、排版|曹筝琪娜
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感谢原作者分享

绘画创作受到自流井老街项目支持

 

 来源:公众号自贡年轮